搜索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我要投稿
张江男 首页 旅行侠 查看内容

上海老地标演绎城市更新 成城市独特记忆

2016-4-7 14: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01| 评论: 0 |来自: 互联网

简介:作为一座工商业底蕴极其深厚的经济城市,曾经的工业遗址、厂房仓库、货栈码头,都是某个年代的缩影。著名的煤气包变身公租房,成了产城融合的一部分;苏州河畔的造纸厂轻轻转身,成为典雅古朴的创意园区;就连那些破 ...

  上海西岸

  原上海老水泥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上海西岸

  西岸艺术中心选址坐落在滨江原上海老水泥厂,远远便能看到四个大油罐房上的标签字以及中心穹顶厂房的标语,原先荒芜萧条的工业区,斑斑驳驳的老厂房,现在摇身一变,充满了前卫现代的艺术气息。那四个大油罐便是“进程”的单元展览,分别为建筑、声音、影像、戏剧四个特展,以一个回顾和总结的立场来作为推进进程的新起点,开启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以便积蓄能量重新出发。而开放的室外场地则契合“营造”的主题理念,启动当代建筑、声音艺术、影像艺术、当代戏剧这四种文化做现场展示,今年2014 DAFF艺术节、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都在这里举行,这个老建筑蜕变的艺术新地标将成为沪上又一个文艺聚集地。

  1933老场坊

  远东第一屠宰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33老场坊

  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改成创意产业集聚区后继承了原有的结构体系和空间关系,由于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质,赋予了其独有的魅力。见证废旧的工业老厂房如何脱胎换骨的建筑正在这个艺术觉醒的时代重获生机。这幢建于年1933的大楼空间布局奇特,外方内园,东南西北4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设计精密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加工车间采用“无梁楼盖”,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如今1933老场坊融汇了国际美食购物,戏剧音乐演出,主题狂欢派对,复古集市等文艺活动,可谓周周精彩不断。而富有历史底蕴的建筑中多元化的场地也成为国际顶级品牌活动的舞台,上演一场场视觉的饕餮盛宴。

  老码头

  原十六铺码头

点击图片进入第一页 老码头

  “老码头”是原来的十六铺,有着最上海的传奇。这里的临江弄堂、老式石库门群落流传着上海滩大亨们的故事。闲坐屋顶的欧式露台,看黄浦江江水滔滔,楼下曾是黄金荣、杜月笙的仓库。如今,老码头将更好地融合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文化、商业与风尚,呈现给世人别具一格的海派风情。经过几年的保护性开发,在改造之后的十六铺码头南外滩地区,以老上海文化、历史为背景的老码头成为了区域内的时尚新地标,也成为海内外游客前来上海旅游时绝对值得一去的所在。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南浦大桥下大烟囱

点击图片进入第一页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难以想象上世纪的铜皮铁骨竟与当代艺术如此完美地结合。还记得当年南浦大桥下的那管大烟囱吗?烟囱上的巨型温度剂攀升的速度还不及全国人民瞻仰世博盛况高涨的热情。要说起这座建筑的历史,它连同城市未来馆本是原南市发电厂的遗存。从1897年创建首家发电厂——南市发电厂,到2007年关闭,恰好走过110载峥嵘岁月。曾经给上海县城带来第一线电光的老发电厂退出了历史舞台,几易其主后,这里竟成了艺术家的灵感磁场,焕发着勃勃生机。如今,经历了全方位改造后的原南市电厂已经蜕变为功能完善、空间整合、动线清晰的充满人文气息与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博物馆的外观仍然保留老厂房的外部形态,钢结构的大梁,粗旷而凝重,有着厚重的历史感;而迈入博物馆,精巧的设计与开阔的空间让人耳目一新。信步之间,又能惊喜地发现原有的内部秩序和工业遗迹被巧妙地保留下来。这样刻意保持的时空跨度上的明显痕迹,体现出新旧共存的特有的建筑特征。它以开放性与日常性的积极姿态融于城市公共文化生活。

  红坊

  原上钢十厂原轧钢厂厂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红坊

  这里曾是一个混合着上海人集体记忆和欲望的地方。50年前,它曾经是上海钢铁十厂。那个年代,因为创下年产冷、热轧带钢40万吨的纪录而锻造了一段辉煌时光。一个时代的终结,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的告别。这里注入了新鲜时尚的血液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上海的历史,工业文明的历史,不但被记忆,而且在这里被重新诠释——这就是由上海钢铁十厂再造而成的“红坊国际文化时尚社区”。

各式的雕像、水泥地、红砖瓦、钢筋窗、陈旧的路牌、低矮的水泥通道、遗落街角的路灯,这一切让你不敢相信自己是在淮海路这样的商圈中。真心希望能坐下来,慢慢品味生活。历史的厂房变成了当代艺术的一个窗口,并发挥了巨大的文化艺术传播效应。

  M50创意园

  英商信、棉纱厂

点击图片进入第一页M50

  莫干山路50号是上海最具规模和质量的当代艺术社区,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不断地有画廊、设计公司、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迁入,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M50地块在过去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的聚集地。莫干山路50号春明工业园区最早是周氏家族的英商信和棉纱厂,紧邻的莫干山路120号原上海面粉厂则是由孙氏家族的阜丰机器面粉厂和荣氏家族的福新面粉厂发展而来。1936年该厂还曾建一座储麦2.2万吨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圆筒仓,后成为远东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面粉厂。福新面粉厂由荣氏兄弟在1913年创办,1914年后相继建起的第二、四、八面粉厂“雁列成一字长型……至于建筑之壮丽,规模之宏大,尤推各厂之冠”。

  上海南岸艺术中心

  苏州河畔仓库

点击图片进入第一页上海南岸艺术中心

  坐落于苏州河畔的南岸艺术中心有着许多历史、许多故事,尽随着悠悠河水荡漾生成。1917年,上海商人杜月笙在苏州河畔建立了一系列粮仓。解放后,这批仓库为国家所接收,几经岁月转换,仓库又为其它公司所有,数量亦大量减少,逐渐成为上海仅存的凋零记忆。2002年5月,来自台湾的上海国事好广告公司正式使用现址,以着珍藏历史、保护仓库的审慎态度。小心翼翼重新还原这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仓库建筑,期望为这栋老仓库重新寻回其昔日价值。2003年10月起,我们称它为“南岸艺术中心”藉由各类型艺术活动和项目,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它,感受它的历史风华与不朽精神,如今这里成为艺术文化新地标。

  江南场创意园

  前苏州河畔造纸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开伦·江南场创意园

  苏州河上的曹杨路桥,上点年纪的上海人会称它“三官堂桥”。三官堂桥,名声在外,一来因为这里有一个可以买到活鸡活鸭的三官堂桥禽蛋市场;二来因为附近有诸如江南造纸厂、国棉二十五厂等一批老企业。不过,随着城市发展,这里早已今非昔比。厂子早已停工,改头换面成了“开伦·江南场创意园”,是苏州河畔又一家新创意园区。经过美国设计师的改造后,整个园区如今已改头换面,透露出典雅美。原本灰扑扑的水泥旧厂房变换出各种风格,用做旧钢板、清水红砖和大理石重新装饰外立面。园区定位以时尚产业为主导,是集时尚创意设计、时尚创意传播、时尚创意商业、时尚表演为一体的多功能创意产业集聚区。

  八号桥

  前上海汽车制动器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八号桥

  8号桥是由20世纪70年代所建造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老厂房改造而成,改造始于2004年3月,是上海老厂房改造较早的项目之一,由时尚生活中心进行改造,为上海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项目总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20000平方米,其前身是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约15000平方米的老厂房。该项目吸引了众多创意类、艺术类及时尚类的企业入驻,包括海内外知名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画廊、广告、公关、媒体、顶级餐饮等公司,如设计金茂大厦的S.O.M、设计新上海国际大厦的B+H、英国著名设计师事务所ALSOP、法国F-emotion公关公司等。目前,入驻率保持在90%以上。

  上海玻璃博物馆

  前上海轻工玻璃公司的玻璃窑炉车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上海玻璃博物馆

  这里曾是上海轻工玻璃公司的玻璃窑炉车间,它曾见证了上海玻璃工业发展的百年历史和玻璃文化。如今,它已蜕变成一家极具现代概念的博物馆,依旧在传说着火与热交融演变的神话直到现今玻璃在宇宙航行器上的故事。 博物馆主展馆本身坐落于曾经的玻璃窑炉车间内,原来的建筑结构依然清晰可见,开放式的工作室顶棚,粗糙的车间地面,墙壁。光滑的黑色墙面展柜反射出LED灯带和多媒体屏幕,为空间不时地创造出一些闪光点。 

收藏 邀请

提示:欢迎访问张江男网站!对张江男网站 或本文有任何想法,可以添加张江男网站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交流:zjmancn

惊呆
惊呆
大哭
大哭
感动
感动
晕倒
晕倒
口水
口水
微信公众号
张江男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张江男官方微博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