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我要投稿
张江男 首页 创业帮 查看内容

老婆可以不要火星必须要上 揭秘成功人士的 8 大共同点

2016-2-20 21: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73| 评论: 0

简介:中庸的为人处世法现下很难让人成功,那么留给你的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冲出重围成为为数不多的佼佼者之一,另一个则是默默无闻继续泯然众人。

中庸的为人处世法现下很难让人成功,那么留给你的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冲出重围成为为数不多的佼佼者之一,另一个则是默默无闻继续泯然众人。

如今打破这层枷锁的不二法门不外乎将现代科技玩到得心应手,沉迷科技既可能为你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有可能让你误入歧途意志消沉。曾写过《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等一系列成功学书籍的麻省理工博士卡尔 · 纽坡特 (Cal Newport) 在他今年的新书《深度学习:在极易分心的世界可以专注成功的法则》中写道:

「现代经济社会里,人们对事物进行深度学习的能力已经越来越稀有同时亦变得越来越珍贵。于是当那些具备这些能力的极个别人成功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工作中去之后,他们就脱颖而出了。」

正因为成功之法已经有迹可循,人们的惰性也开始显现,得之太易便无人珍惜。下面这八条建议能带你走出迷途、重整旗鼓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1、别担心走「坏着」

一直到前些年,在国际象棋顶级棋手眼里,过往许多象棋的玩法和策略都属毋庸置疑的「经典」。然后这些「经典」下法会被写进国际象棋书里当范本教授给热爱国际象棋的新手们。

但自从计算机一而再再而三地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后,这些「经典」对弈的有效性开始遭受质疑。当解剖计算机获胜秘诀时,棋手们无语到笑了:计算机对弈的相当一部分算法都是书本里鄙视过的「坏着」——是没经验的象棋新手才会用的下法——完全与「经典」对弈背道而驰。

采用计算机算法计算出的棋着没有智能优化一说,就是把对手每一种下棋的可能通过不知疲倦的计算精确到每一步。于是国际象棋的棋手们开始研究让他们防不胜防的计算机算法,最终不得不质疑起过去只采纳「经典」对弈的做法是否依然合理。

就像世界象棋冠军马格努斯 · 卡尔森在一次访问中说过:

「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法赢下棋局的——书上只有通用的这是步好棋和那是步差棋的固定下法——但每一次的棋局都有不同的走向,哪能就按照书本的走法这么按部就班呢?哪怕眼下这步棋看似出错,并不明智,但如果经过缜密的计算后可以逐渐柳暗花明,那么先走一步错着又有什么问题呢?下棋必须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跳出书本固有『经典』的条条框框。不争一子之得失,打破常规,着眼于长远。」

事实上,各行各业都会存在跟国际象棋一样的思维定式——这些陈规均美其名曰「最优方法」。然而,无论生活还是下棋每个情形都很复杂,没有章法可言,具体个例必须按当下情况具体分析。

其次,适用于别人的解决方案或许并不适合自己。

比如说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笔者放着老师不当还要去读一个博士,这就是之前所说的「坏着」情境。可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像我一样去再读一个博士并没有很多用处。但站在我自己的角度考量,读博这一步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是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外人看起来我的生活仿佛是在走下坡路,但实际上是默默提升我自己。

要知道,永远都有意外发生。与其纠结于他人对你决定的不解,不如寻找自己个人的「最优方法」——管他循规蹈矩还是特立独行。只要自己对接下来要走的每一步都坚定不移,就像国际象棋的计算机算法精确每一步,知晓得失,能够将每一步串联起来直达成功的彼岸。那么现在你下的这一步虽然属于别人眼里的「坏着」,却会是你人生之中的绝佳「好着」。

2、不要挑战大的落差

在运动比赛和其他竞赛中,我们总是能在比赛双方差距很小时看到选手的最佳表现。这也是为什么竞赛节目往往最后时刻才会出现许多的闪光时刻,比如搜索到的橄榄球赌博短踢 (on-side kick) 视频后面往往会跟着 30 秒触地得分,因为比赛尾声时双方差距很小选手愿意为此一搏。但如果比赛快结束时双方比分落差很大,无论是领先队还是落后方都会提不起干劲。

所以当一个人优势明显的时候使人易于懈怠,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过犹不及,输过头时也一样,人们就会轻言放弃。

悲剧的是,人们总神化自己工作领域的成功「精英」们,仿佛他们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人士,和自己毫不沾边。如果你这么想,这你自以为的「天壤之别」的差距会让你的士气越来越低迷。但如果你认为你们之间差距并没有这么大,再多努力一下一定能迎头赶上,那么你的干劲一定会越来越足。

你可以把自己想得高那么一点点——将自己看做「精英」之一也无妨——很快你就会发现他们所谓的「精英」也是肉体凡胎也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他们也是普通人。更重要的是,你的紧迫感甚至会帮助你某一天超过他们。

要记住你们之间差距很小,差距很小。

3、要做到事半功倍

现在人们为了做成事情必须先成瘾已经成了一种流行文化,哪怕结果并不理想,认知上却形成了一种依赖。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认为咖啡因能帮助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但事实其实并非如此。人们只是依赖咖啡因让自己保持在工作常态,因为一旦离开它往往连最普通的工作状态都难以维系,人们开始变得低能化。

最近 Kickstarter 上正发起这样一件产品的众筹——能够帮助人们早起下床的 地毯闹钟 ——因为你必须站上这个地毯闹钟才会停。这就是一个鲜活的认知依赖例子。虽然这款产品设计的挺巧妙也很有趣,但笔者个人而言绝不会没了这个地毯就起不来床。

我们要脱离习惯带来的定式,消除自我精神上的依赖,也抛开外在固化强加的枷锁。人们需要成为主动出击而非被动刺激的那一个。也就是说,我们并不需要等到打造出了最优秀的产品后才去创业,也无需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那把吉他才开始学音乐。正如 37signals 创始人贾森 · 弗里德 (Jason Fried) 及前合伙人大卫 · 海涅迈尔 · 汉森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在他俩的创业畅销书《重来: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思维》中写到:

「几位吉他大师谈过:『调子是出自你自己的指尖。』你可以买到同样的吉他、同样的效果器,甚至史上最伟大吉他手艾迪 · 范 · 海伦 (Eddie Van Halen) 用过的功放。但是当你开始玩乐器,做出来的音乐人们一听就知道是你。同样的,哪怕艾迪是在一家当铺用废旧的吉他弹奏一曲,你也能分辨出这是艾迪的音乐。优秀的设备能够锦上添花,但音乐核心在于你自己。」

「许多业余高尔夫爱好者觉得要买最贵的高尔夫球杆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但其实最重要的是多上手挥杆练习,而非球杆本身。世界冠军泰格 · 伍兹即使手执廉价球杆也依然能够打败你。」

所以摒弃那些束缚和依赖吧。试着脱掉那些运动装备去跑步;试着远离地毯闹钟似的外物早起;试着不再摄入咖啡因轻松上工;试着甩开「鸡血」式的激励策略而能够立马行动起来!

少想,多做。

4、承担更多责任

《蜘蛛侠》中班叔叔曾对主角彼得 · 帕克 (Peter Parker) 说过,「能力越大,那么你的责任就越大。」遗憾的是,他说反了。

将责任作为约束条件可以强行激发人们更多的创造力。

更多的责任可以令人们各方面表现得更出色。比如笔者收养孩子之前从没有想过领养三个孩子可以让我工作起来变得如此高效。

因为此时个人的错误不再只影响一个人,会牵扯更多与之相关的其他人。

同理,国际象棋选手只有在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时刻才会全力以赴;普通人只有在独自担负养家糊口重任时才会一丝不苟地工作;人们只有在性命攸关时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关注的人越多才更不会分心。

承担适当的责任反而能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就像为自己注射行动「激素」——不过不是药物而是一种紧迫感,类似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你极度渴望健康,那么就必须加强锻炼并且饮食规律。没有借口可言。如果你极度渴望成功,那么多花点时间锤炼自己的技艺则比放空大脑刷微博无聊要强得多。

5、亿万富翁们的秘诀:组建团队不能随心所欲

《卖掉法拉利的高僧》系列的作者罗宾 · 夏玛 (Robin Sharma) 曾说过,「你的梦想越大,你的团队就越重要。」

管理咨询公司杉玢 (Charfen) CEO 及企业家性格类型 (EPT) 概念的创始人艾利克斯 · 杉玢 (Alex Charfen) 说亿万富翁们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都很自在。

自在并不是说他们上班随意踏着拖鞋就来了公司——而是说他们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为了能自在地干自己最想干的活,于是他们开始组建团队,让其他人去处理之外的所有事。

每当人们听到这里他们马上会想,「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他们有钱啊。」然而事实上这才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变身亿万富翁的原因。

艾利克斯二十多岁的时候曾去他一位亿万富翁的朋友家里做客,却意外发现他家有一个三十人的团队帮佣服务,其中包括一名开车司机。艾利克斯实在忍不住问他朋友:

「你每天在家里进进出出,这么多人围着你转不嫌麻烦吗?我说现在才早上十一点,已经至少有十个人服务过我们了。」

他的朋友回答说:

「如果我把团队里其他人的活干了才是真正不负责任。他们就是为我而存在,我也为他们而存在。我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如果我今天把他们的工作自己干了,那么他们内心一定会不安,开始焦虑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他们之间联系紧密,是一种共同提升、相互雇佣的关系。他们也知道帮助我完成越多的事情,自己的工作地位就越安稳,我们之间也会更加依赖彼此。」

所以说,能力出众的人并不是随心所欲地组建团队,他们的目光更长远,思虑更周全,承担的责任也更多,但一切都井井有条地团结在他们自己身边。作为个人如果能够早日放下身边嘈杂的欲念,专注于个人能力的培养,那么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因此,不是说一个人做的事情越多他肩上的责任就越大,责任体现在强大的领航能力上。

6、你能为之付出多少?

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埃隆 · 马斯克是个超级大怪人。他竟然想要改变世界殖民火星,不管这会花费他多少时间和人力物力。他眼中的未来于我们看来简直要多疯狂有多疯狂。

他愿意牺牲所有去迎接这个未来的到来,他说时间会证明一切。

马斯克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砸向了公司,对于他的大多数决定人们都难以理解。公司可以风光上市的时候,他不乐意,只因一旦上市将不得不听取他人意见,这会成为他移民火星的绊脚石。

但他一直都在思量因为他决不会动摇自己的最终愿景,哪怕有的决策是别人眼里的「坏着」,即使每走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他也不在乎。

其实马斯克并非在盲目冒险,只是他的意念太过强烈以至于在某些人眼里这是种不理智的行为。当被问到「您为达成这个目标愿意付出多少代价」时,他回答说:

「所有其他人视若珍宝的东西我都愿意牺牲,我想要死在火星上。不是强行撞上火星那种死法,我的理想情况是,有生之年可以飞上火星观光一圈,然后飞回来,等到我七十多岁老了的时候,再飞回去直至老死。一切顺利的话,我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估计到那个时候我老婆孩子应该会留在地球,大概就我一个人上路。」

7、短期低成本小实验

畅销书《每周工作 4 小时》的作者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企业管理客座讲师蒂莫西 · 费里斯 (Tim Ferriss) 说过他不会去做自认为可以令自己开心的事,他会做那些能够让他提起兴趣的事。

笔者近日采纳了费里斯宣传过的理念之一:做短期的小实验。坦白说,这个小实验改变了我的工作方式。事情是这样的,几个月前我浏览了一篇社交媒体分享过 100 万次讲个人发展的文章,于是我决定做一个小的验证实验,看看怎样的文章可以获得超过 100 万次的分享。

虽然我的这篇文章并没有做到 100 万次的分享,但成果出人意料的丰硕。除了吸引到《时代周刊》的编辑询问我他们能否采用这篇文章,这次的小实验还为我带来了不少新读者(其中包括一些我非常喜欢的作者和研究人员),相当数量的博客新订阅,以及几位新的培训客户。

这仅仅是一个准备了一星期的短期小实验,整个过程既新鲜又有趣,还能在达到目的的同时变得创新大胆起来。这种小实验耗时短、相对风险低,所以成功的几率相当高。

为什么倾向于小实验不搞个大新闻呢?因为我们不能排除浪费几个月时间,学习一堆新知识后一无所获的最坏情形。

8、尽量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

人们执迷于外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只要有一丁点额外时间,人们总是迫不及待拿出手机或其他娱乐设备。承认吧,大多数人现在离开手机哪怕 24 小时估计都要发狂。据研究表明,很多人宁愿接受一次痛苦的电击也不愿静下心来与自己呆上一会儿。

但是,做任何事情往往越专注才能收获越大,更易成功。

著名的自由设计师兼撰稿人保罗 · 贾维斯 (PAUL JARVIS) 提到:

「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时刻保有忧患意识。跟大多数艺术家一样,我只有交织在焦虑不安的情绪之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和自己进行孤立的对话虽然会惊恐,但很有需要。」

收藏 邀请

提示:欢迎访问张江男网站!对张江男网站 或本文有任何想法,可以添加张江男网站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交流:zjmancn

惊呆
惊呆 (1)
大哭
大哭
感动
感动
晕倒
晕倒
口水
口水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微信公众号
张江男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张江男官方微博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